从录音室到日常聆听:索尼 MDR-M1 如何成为创作者与发烧友的跨界首选?

前置倒相孔与 EBM 波导的协同魅力——PreSonus Eris Studio 5 有源监听音箱评测

福利众测征集中:Shure SM4 大振膜电容话筒等待您亲自上手

叮咚音频三周年店庆正式开始,店面展机二手价全清

不从众的少数派:深度评测 Sunset Sound Tutti 话放,在经典与个性间选择声音本真

从录音室到日常聆听:索尼 MDR-M1 如何成为创作者与发烧友的跨界首选?

游君屹 添加于 昨天 ·

分享到微信

暂无评论


第一次接触M1是在去年9月之初的中国(北京)第六届国际耳机展。M1耳机延续了早期MDR-7506的精髓,并与2023年发布的MDR-MV1属于同批立项的产品。可以说,M1集合了这两款产品各自的优势,从面世就自带光环。

M1是按照现代音乐制作环境定制的一款监听耳机,可以同时满足监听、录音、母带等制作环节信号监测之用,同时它还支持索尼360空间音频,也是HIFI聆听的首选,这意味着M1在使用环境上更加大同化,受众群体也更加大众化。 

北京展会期间,我与M1研发者之一的松尾伴大先生进行了约两个小时的交谈,深入探讨了从研发到技术环节所感兴趣的话题。时隔一年(请看《For the Music 为音乐而生:2023 索尼音频媒体分享交流》一文),我再次接到M1的评测。很惊喜,也非常高兴有试用和测试的机会。我将通过该评测,全面剖析MDR-M1的技术创新、声音特性及专业应用价值,揭示它如何在专业监听与大众市场之间寻找平衡点。


产品定位与设计理念:专业与普适的平衡艺术

索尼MDR-M1的研发源于一个明确目标:既能满足专业录音室严苛需求,又能被音乐爱好者和内容创作者广泛接受的新一代监听工具。这一理念在产品开发阶段就遵循技术参数上符合专业标准,同时个人也觉得其实际听感上比较贴近现代主流音乐的审美需求。 

从市场定位看,MDR-M1的1529元定价策略颇具深意。这一价格点明显低于旗舰级开放式监听MDR-MV1(2685元),却高于仍在销售的MDR-7506(719元),在专业级与消费级市场间划出了精准的中间地带。索尼官方将其描述为“集录音室音质、极致舒适和可靠性于一身”的全能型工具,适用于“各种音乐制作和高分辨率音频应用”。(注:以上售价来自于Sony官网) 

外观设计则秉持了索尼专业产品线一贯的实用主义哲学。全黑色机身搭配标志性的蓝色“Professional”标签(实际为贴纸),没有任何冗余装饰。这种极简美学明确传达了其“专注于声音本质而非视觉吸引”的工具属性。包装同样极简,采用环保再生材料,仅包含两条耳机线(1.2米和2.5米)及说明书、保修卡。 


佩戴舒适性是MDR-M1最受赞誉的亮点之一。整机重量控制在216克(不含线材),在头戴式耳机中堪称轻量化典范。这一设计源于索尼工程师对专业用户痛点的深刻理解----录音师连续佩戴耳机工作时长在6-7小时,每一克减重都是对工作效率和舒适度的实质提升。实际佩戴中,其“低回弹聚氨酯泡沫耳垫”和优化设计的头梁压力分布,创造了“几乎无感”的佩戴体验。在谈及产品设计时,松尾伴大先生专门就此进行过详细的介绍。而且,这一点在北京展会现场经过实测,多位评测者表示可轻松持续佩戴而无明显压迫感。下表显示了MDR-M1主要参数规格及意义。


类别

参数

专业意义

驱动单元

40mm驱动单元

特制振膜形状,带来超宽频响

频响范围

5Hz-80kHz

覆盖人耳可闻频段及泛音信息

阻抗

50Ω

适合专业声卡及便携设备驱动

灵敏度

102dB/mW

中等灵敏度,需一定推力

重量

214g(实测)/216g(官方)

长时间佩戴舒适性保障

耳罩类型

全包耳封闭式

隔音与声学密封性优化


核心声学技术解析:重新定义封闭式监听标准

突破性驱动单元设计:MDR-M1的核心突破在于其全新开发的40mm动圈单元。该单元采用特制纹理的振膜(纹理的宽度和形状经过数百次实验获得),通过优化边缘柔韧性与中心刚性,实现了振膜分割振动的最小化。这种结构在维持高刚性的同时,显著降低了高频失真,成为实现“5Hz-80kHz超宽频响”的技术基础。下图为耳机驱动单元特写,周边覆盖有白色调音纸。


这一频宽表现在动圈耳机领域堪称突破性成就。5Hz极低频已下探至“人耳不可闻但可感知”的范畴,而80kHz极高频更远超CD格式的20kHz上限,甚至超越黑胶唱片的40kHz极限。从专业角度看,超宽频响的价值不仅在于扩展可听范围,更在于确保20Hz-20kHz人耳可闻频段内的相位一致性和失真控制。当单元能够轻松应对极端频率时,它在核心频段的表现会更加游刃有余。

封闭式声学结构的创新:不同于开放式设计的MDR-MV1,M1回归了索尼监听耳机传统的封闭式架构。不但通过“气流优化设计”解决了传统封闭耳机的腔体共振问题。其内部声学通道也经过精密计算,既保证了高达98的环境噪音隔离率,又避免了低频浑浊现象。实际测试大动态鼓乐段,不同鼓定位清晰可辨,瞬态响应干净利落,无传统封闭耳机的“嗡嗡”掩蔽效应。下图红色箭头所指示处为MDR-M1的腔体导孔,用于控制耳机腔体内的空气流动,优化振膜的振动,从而改善低频瞬态。


专业级可换线架构:MDR-M1耳机插座和内部线路采用完全分离设计“L+/L-/R+/R+平衡架构”,标配1.2米(移动场景)和2.5米(工作室场景)两条无氧铜线材。这一设计不仅满足专业音频接口的平衡连接需求,更为用户提供了升级第三方平衡线的可能(如4.4mm平衡线)。插头采用耐用度更高的3.5mm接口,并附带6.3mm转接头,覆盖从便携设备到大型调音台的各种应用场景。 


符合人体工程学可换耳罩:M1耳罩部分是从600多个耳型数据中优化而来,其设计符合人体工学原理,可以贴合多种耳形(耳罩为可更换部件,维护更方便),见下图。材质上选用厚实、低回弹聚氨酯衬垫,确保具有优秀气密性和隔音效果的同时,也可以有效减少耳机声音外漏的风险。 


M1研发者之一的松尾伴大先生还是索尼第五代耳模职人,从事耳朵模型研究(为耳机佩戴、外观提供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支持)。下图所示为索尼收集的耳朵模型实物。



主观音质表现:精准与悦耳的平衡之道

三频分布与解析特性:低频表现是MDR-M1最显著的突破,提供了量感适中但下潜极深的低频响应,且残响层次分明,无淤积感。试听来自Crash Adams的《New Heart》,其中的底鼓声既有冲击力又不掩盖贝斯线条,这种“精准中的氛围感”标志着索尼对监听耳机理解的革新。中频部分,呈现高度中性、但密度充足的特质。在试听曲目中,人声位置适中略靠前,颤音气息变化被精准捕捉,且无过度齿音强调。与某些监听耳机刻意削薄中频的倾向不同,M1保持了人声的“自然质感”,使歌手情感得以完整传递,这一点在母带监听中尤为重要。高频解析部分,最突出的是其解析度。由于高频延展至80kHz,实际听感表现为极佳的空气感与细节再现。在交响类曲目中,可以感受到弦乐琴弓与琴弦摩擦的松香质感,明亮却不刺激,尾音细节丰富。与传统监听耳机相比,M1的高频能量更为克制,避免了长时间聆听的疲劳感。

声场与定位能力:受限于封闭式结构,MDR-M1的声场开阔度和声音的自然特性都会受到一定影响。这个问题是我当时与松尾伴大先生共识之一。其解决的办法是利用超宽频响,使每个频段之间有着比较自然的过渡,从而解决声音不自然以及声场的一些问题。在声像定位方面,M1的定位精准度堪称教科书级别。在一些复杂编曲的曲目中,乐器的分离度极高,彼此无干涉。这种超强的定位能力使M1在混音检查中表现出色,尤其适合发现声部“打架”问题。

音乐类型适应性:流行/电子乐是MDR-M1的优势领域。在现代流行音乐制作中,低频节奏与主唱人声达到完美平衡,背景中吉他手微妙的拨弦细节清晰可辨。电子乐中的合成器泛音层次得以完整展现,无传统监听耳机的“干涩感”。古典/爵士乐,尤其在小编制室内乐中表现优异,弦乐质感真实、自然。但面对大编制交响乐时,封闭式声场的物理限制使得乐器群空间感稍显压缩,动态爆发略有拘束。然而,在发现录音缺陷能力方面,M1仍然是此类专业工具的核心应用,它拥有“镜子” 般的还原特性,对录音瑕疵毫不留情。例如底噪、声音结像模糊等问题被还原无遗,使其成为音源质量检测的可靠工具。

下表简要列出了MDR-M1回放不同音乐类型的表现评价


音乐类型

优势表现

局限性

适用场景

流行/摇滚

人声与节奏乐器平衡感佳,细节丰富

混音平衡检查,人声剪辑

电子/嘻哈

低频下潜深度足,瞬态控制佳

极低频过量可能掩盖中频

低频能量调整,合成器音色设计

爵士/室内乐

乐器质感真实,分离度优秀

现场录音监听,声部平衡

大编制古典

动态范围达标,细节保留完整

声场开阔度略受限

分轨检查

  

专业应用场景:从录音棚到个人工作室

录音监听:MDR-M1的封闭式设计和优异隔音性能使其成为录音棚人声/乐器监听的理想选择。歌手可清晰听到伴奏而不受麦克风反馈干扰,鼓手能精准把握节拍而无漏音担忧。其50Ω阻抗和102dB/mW灵敏度的设计,确保即使连接便携式录音机(如Zoom H6)也能获得足够音压。

混音与母带处理:在混音应用中,MDR-M1的超宽频响和中性音染特性展现出独特价值。无传统封闭耳机的“中频凹陷”或“低频膨胀”问题。实际测试中,当在M1上完成混音的曲目转接到其他回放系统(如车载音响、蓝牙音箱)时,表现出极佳的兼容性,避免了某些监听耳机导致的低频缺失或高频刺耳问题。

个人音乐创作与内容制作:对于独立音乐人及播客创作者而言,MDR-M1提供了“专业级工具、亲民化价位”的解决方案。其易驱性(手机+小尾巴即可获得可用音质)与舒适性(长时间佩戴无压力)降低了专业门槛。例如,创作者更可借助其精准的人声还原能力,在录音时实时监控齿音、爆音等问题,大幅减少后期修补工作量。

前端搭配建议:这是释放M1潜能的关键。尽管官方宣称MDR-M1可直推使用,但结合实测经验,提供以下搭配建议:

  • 专业音频接口:例如Focusrite Scarlett 4i4、Apollo Twin X等提供干净供电的设备可最大限度发挥其解析优势。避免使用低端声卡,其底噪会被M1的高解析特性放大。
  • 便携Hi-Fi播放器:音色中性偏暖的前端表现最佳。避免搭配过暖或过冷音质的机型,前者导致低频过量,后者加剧齿音。(注:北京展会现场试用,使用的是索尼的WM1ZM2金砖播放器)


总结

索尼MDR-M1从纯粹的录音室工具,进化为连接专业创作与大众欣赏的跨界之作。代表了专业监听设备设计理念的一次重要转变,它在关键技术指标上毫不妥协,配置直指旗舰级产品标准。同时通过“低频量感适度增加”、“中高频齿音自然化处理”等调音手段,消除了传统监听耳机与大众听感的鸿沟。 

在与同价位竞品对比中,MDR-M1展现出独特的产品逻辑。拜亚DT 700 Pro X(约¥1959元)在绝对隔音性上占优,但低频表现较为保守;森海塞尔HD400 Pro(约¥1719元)声场更开阔,但漏音严重;索尼自家MDR-MV1(¥2685元)在空间感上胜出,但缺少封闭式的应用场景通用性。MDR-M1与上述竞品的差异化价值恰恰在于平衡,在封闭式结构中最大限度突破物理限制,在专业标准中融入人性化听感。它不仅完成了对MDR-7506传奇的续写,更重新定义了“专业监听耳机”的边界。它证明专业工具无需以牺牲音乐愉悦感为代价,精准与悦耳本可共存。对追求“真实声音”的创作者与欣赏者而言,MDR-M1在2000元内提供了难得一见的完整解决方案,这既是索尼音频技术底蕴的体现,更是“For The Music”理念的完美实践。 

核心优势:

  • 轻量化:216克超轻设计+低回弹耳垫,定义专业耳机舒适新标准;
  • 音质突破:封闭式结构中实现罕见的三频均衡与细节还原;
  • 专业可靠:调校准确性带来参考级监听标准;
  • 跨界价值:1529元定价下兼顾专业监听与Hi-Fi欣赏的双重属性;


适用人群:

  • 个人音乐人/大型或小型工作室/母带监测:性价比极高的全能监听方案;
  • 播客/视频创作者:精准人声监控,提升录音质量;
  • 发烧友:体验参考级中性音色,校准听音观;


文章出处 https://www.midifan.com/

转载文章请注明出自 Midifan.com

暂无评论